質量管理何必好高騖遠?
創新、效益、技術已經成為各類機構衡量企業質量管理的三大標尺。如果說效益可以通過數字準確衡量,那么創新與技術則因缺少具體衡量標準而成為兩個略顯得有點“虛”的字眼。但對于質量管理而言,這兩個詞恰恰是成就企業質量效益的關鍵。可惜,大多數中國制造遭遇的事實卻是質量創新不足,技術改善乏力,理論與實踐倒掛嚴重,腳踏實地者寥寥,口號運動風行……
質量管理的口號運動
一直以來,對于質量管理而言,制造企業更傾向于口號運動。無論走進哪個生產車間,您都可以看到“質量就是生命”、“質量第一”的標語或貼或掛地占據視線焦點;參加任何一個國內機構組織的會議,您都可以聽到類似“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卓越質量技術實踐”的宣傳。制造企業對外無一不強調產品的質量表現。但真正落到實處者,寥寥無幾。
“質量給交期讓位”、“質量給價格讓位”在各大企業隨處可見。作為“成本中心”的質量部,因為話語權的缺失,面對生產、面對成本常常處于“忍氣吞聲”狀態。對于生產部門而言,口號是懸掛在那里的幾個大字,不是不想做好質量,而是在效率的壓迫下,質量只能是“犧牲品”。對于大多數老板而言,高質量則意味著更好的原材料、更精細的加工、更全面的檢驗、更高昂的成本……在保證企業利潤的大前提下,質量讓位也頗有不得已的意味。
質量管理的腳踏實地
與口號運動頗為不同的是,質量管理的腳踏實地受限于上述種種因素一度被認為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面對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質量管理者疲于奔命,卻終不得要領。
毋庸置疑,質量管理在中國的2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相較于大洋彼岸的領袖級制造企業而言,中國的質量管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質量人對質量管理更多沉浸在形而上的理論階段,對腳踏實地的工具應用則顯露出絕對的短板。
以SPC(統計過程控制)為例。作為一套經典的方法論工具,SPC已有90“高齡”。“SPC是控制圖”,“SPC可以對生產過程進行監控”,“SPC對生產有用,但作用有限”等諸多觀點為國內多數質量人熟知并認可。可是,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上述觀點早已陳舊落伍,跟不上時代發展,也滿足不了企業質量改善的需求。
當我們的質量人還在習慣于每天下班將生產數據匯總錄入到Excel進行控制圖制作時,先進的SPC軟件工具早已實現了自動化的數據導入與實時的監控預警。當我們的質量人沉浸在故紙堆中為客戶的一組組審核數據焦頭爛額時,正確的SPC軟件工具早已輕松實現數據的任意調取、分析并自動生成各式標準化審核報告。我們的質量人用一周或者更長時間做出的分析報告,在SPC軟件中往往只是一個按鈕的簡單操作而已……在先進的質量管理工具面前,舊有的操作模式完全暴露了效率、效用與成本價值上的不足。無數質量人用時間、汗水堆砌出的成果在先進的軟件工具面前,顯得如此的蒼白無力。試問,以現在的質量管理水平而言,如果不改進、不變革,中國的制造業將如何面對日益白熱化的市場競爭?或許只有在有對比的情況下,大家才會發現,原來此前的質量讓位居然是一場不必要的犧牲。
中國制造有強大的財力,有頂尖的設備,有具備良好教育背景的技術人員;然而,為什么大多數中國制造行業,甚至關乎國計民生的食品飲料、藥品醫療等基礎性行業時至今日仍舊登不上國際市場的“大雅之堂”?“好高騖遠是最大的通病。”“中國的企業管理者、質量從業者們從來都不遺余力地追求各種先進理論的學習,也舍得在硬件、系統等面子工程上大手筆地投入,唯獨缺少的是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勇氣,以及腳踏實地、從細節做起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小富即安、虛假繁榮、差不多就行,基本概括了中國大地上各行各業的通用價值觀。同時,各種不計后果的尋租意識滲透到了社會、企業的每一個角落。在這樣浮躁的大環境下,‘苦練內功’常常只是一個說法而已。然而,一味抱怨批判、針砭時弊是沒有用的。不破不立,反思而后知前路。不如正視現實、退而結網。”
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中國的質量管理,何必好高騖遠?
- 上一篇 WMS系統在倉庫中的關鍵應用
- 下一篇 什么是SPC(統計過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