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五大核心工具之SPC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是一個企業整體素質的展示,也是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伴隨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顧客對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 此,企業要想長期穩定發展,必須圍繞質量這個核心開展生產,加強產品質量管理,借以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
什么是質量管理?
質量管理是指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質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以及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
質量管理五大工具,也稱品管五大工具。包括:
1.統計過程控制(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2.測量系統分析MSA,Measure System Analyse)
3.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Failure Mode & Effct Analyse)
4.產品質量先期策劃(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
5.生產件批準程序(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
什么是統計過程控制?
統計過程控制(簡稱SPC)是一種借助數理統計方法的過程控制工具。它對生產過程進行分析評價,根據反饋信息及時發現系統性因素出現的征兆,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響,使過程維持在僅受隨機性因素影響的受控狀態,以達到控制質量的目的。
概念:SPC是一種制造控制方法,是將制造中的控制項目,依其特性所收集的數據,通過過程能力的分析與過程標準化,發掘過程中的異常,并立即采取改善措施,使過程恢復正常的方法 。利用統計的方法來監控制程的狀態,確定生產過程在管制的狀態下,以降低產品品質的變異。
SPC能解決的問題:
?經濟性:有效的抽樣管制,不用全數檢驗,不良率,得以控制成本。
?預警性:制程的異常趨勢可即時對策,預防整批不良,以減少浪費。
?分辨特殊原因:作為局部問題對策或管理階層系統改進之參考。
?善用機器設備:估計機器能力,可妥善安排適當機器生產適當零件。
?改善的評估:制程能力可作為改善前後比較之指標。
目的:
?對過程做出可靠有效的評估;
?確定過程的統計控制界限,判斷過程是否失控和過程是否有能力;
?為過程提供一個早期報警系統,及時監控過程的情況以防止廢品的發生;
?減少對常規檢驗的依賴性,定時的觀察以及系統的測量方法替代了大量的檢測和驗證工作。
實施SPC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分析階段,二是監控階段。
分析階段目的:
?使過程處于統計穩態
?使過程能力足夠
分析階段:
首先要進行的工作是生產準備,即把生產過程所需的原料、勞動力、設備、測量系統等按照標準要求進行準備。生產準備完成后就可以進行,注意一定要確保生產是在影響生產的各要素無異常的情況下進行;
然后就可以用生產過程收集的數據計算控制界限,做成分析用控制圖、直方圖、或進行過程能力分析,檢驗生產過程是否處于統計穩態、以及過程能力是否足夠。如果任何一個不能滿足,則必須尋找原因,進行改進,并重新準備生產及分析。直到達到了分析階段的兩個目的,則分析階段可以宣告結束,進入SPC監控階段。
監控階段目的:
?生產過程的數據實時監控
?顯示出過程受控或失控及時預警
監控階段:
主要工作是使用控制用控制圖進行監控。此時控制圖的控制界限已經根據分析階段的結果而確定,生產過程的數據及時繪制到控制上,并密切觀察控制圖,控制圖中點的波動情況可以顯示出過程受控或失控,如果發現失控,必須尋找原因并盡快消除其影響。監控可以充分體現出SPC預防控制的作用。
重慶富力高鴻專注為企業提供數字化工廠、智能制造的整體解決方案,致力打造企業全方位的產能優勢,提升整體競爭力,即時管控制造業生產過程、智能管控倉儲物料、實時采集現場生產數據,讓企業生產降本增效。